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两办作出重要蘑菇视频官网:解锁独家影视资源和会员福利的最佳选择两办作出重要部署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题: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两办作出重要部署
新华社记者魏玉坤、魏弘毅
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31日对外公布。作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顶层设计文件,意见坚持系统思维、实事求是、综合施策,进一步夯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基础。
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院长曾光辉表示,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取得了重要进展:构建了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编制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归集各类信用数据807亿条;建设全国统一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助力信用主体融资超37万亿元;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开展公共信用评价,初步构建了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意见的发布,旨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王伟表示,意见明确,构建覆盖各类主体、制度规则统一、共建共享共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新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突出四个“全”,准确把握社会信用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内涵外延。
曾光辉表示,聚焦更好发挥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意见总体突出四个“全”:全主体参与、全流程覆盖、全领域推动、全方位共建,即参与信用建设的主体要更加广泛,信用应用与各业务环节要更加紧密,信用建设的领域要更加聚焦新业态新问题,信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手段要更加全面。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构建一个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治理格局。”王伟说,意见对政务信用、经营主体信用、社会组织信用、自然人信用、司法执法体系信用等方面的信用建设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将政务信用建设放在首位,彰显了“政府诚信是第一诚信”的价值理念。
在曾光辉看来,意见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体现了以系统观念推动各类信用手段实现统一闭环。信用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信用数据“采、存、评、用、退”全流程管理,确保数据完整、真实、有效,保护主体合法权益;更加注重信用监管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各项业务“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应用,确保业务各环节合法合规、高效有序查询信用信息、应用信用报告。
“在全方位共建方面,意见强调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全方位细化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的信用奖惩措施。”曾光辉说。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共治。
支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依法采集金融领域信用信息,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基础征信服务;鼓励信用服务机构依法依规采集商业合同履约信息,支持有序推广赊销、分期付款、融资租赁等信用销售模式;强化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完善票据市场信用约束机制……意见坚持市场驱动,提升信用市场化水平。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呈现出高度的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化等特征。”王伟表示,意见顺应数字时代的要求,专门在第三部分强调夯实社会信用体系数据基础,注重强化社会信用建设的基础设施,将社会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共享、公示、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流通、信用信息安全等全流程纳入信用管理范畴,推动社会理性,增进社会信任。
信用的底层是规则和契约。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是孤立的。意见首次对我国信用服务机构和企业“走出去”作出系统性谋划,为市场有序开展跨境信用合作提供政策依据,支持国内信用服务机构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开展独立、公正的第三方信用服务合作,推动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
“总的看,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迈向更高更好的发展新境界。”王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