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information

我国四十年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战后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探索!

我国四十年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战后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探索!

MimiYanJiuYuan
  • By: 寒衣调
  • Time: 2024-09-10

详情介绍

在20世纪4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学术界逐渐兴起。战后,随着中国科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

二十世纪初,中国学者开始接触西方社会心理学著作,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塔德的《社会心理学》。

1920年代,梁漱溟提出了“文化心理论”,强调文化对个人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1930年代,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理论和周作人的“废名主义”思潮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本土化的理论基础。

1930年代末,中国社会学会成立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1941年,昆明西南联大社会系成立了社会心理学室,开展了对农民、工人的社会态度等方面的研究。

战后,中国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积极采用调查、问卷、实验等方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

20世纪40年代,社会心理学研究逐渐应用于教育、工业、社区等领域。

1947年,教育心理学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1949年后,社会心理学在企业管理、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系(北京师范大学)。

1959年,《社会心理学》杂志创刊,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196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系统地翻译和研究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推动了学科体系的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理论基础更加丰富,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