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开市四周年蘑菇视频网页版:无需下载,直接在浏览器中享受海量影视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资本舞台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迎来开市四周年。
四年来,北交所锚定“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加大资金引导力度,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聚焦,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
截至11月14日,北交所现有上市公司282家,中小企业占比超八成,民营企业占比近九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一半。截至10月30日,279家北交所公司已完成三季报披露,平均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6%;平均净利润3298.57万元。
在市场规模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之外,北交所也在四年的时间里构建起一套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市场准入精准包容,支持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及未盈利企业上市发展;持续监管贴合实际,平衡中小企业规范成本;交易机制多元便捷,引入做市交易机制,推出北证50指数和专精特新指数,完成“920”新代码切换。
此外,北交所已形成股债联动的市场格局。实现交易所市场国债发行业务,累计发行国债超13万亿元,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服务地方政府债发行超9900亿元,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推出科创债、绿色债、中小微企业支持债等10个专项债品种,落地全国首单中小微企业支持可续期公募公司债券等特色品种,强化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功能。
“北交所将落实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力度。”北交所董事长鲁颂宾表示,将更好发挥北交所支持科技创新作用,持续提升上市审核制度的适应性和精准性,不断完善并购重组制度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核心科技领域聚集;夯实新三板规范培育功能,研究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差异化制度安排,深入推进三四板制度型对接,着力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丰富北交所债券市场产品体系。拓展信用债市场功能,推动更多科创债、绿色债等专项债典型案例落地。
同时,北交所也正在促进投融资两端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据鲁颂宾介绍,在融资端,将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严把上市准入关,强化持续监管,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推动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强化规范发展意识;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融资工具做优做强,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在投资端,将持续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落实《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动设立更多主要投资中小市值股票的公募基金产品,做好对社保、保险、企业年金等各类资金投资北交所的针对性服务,不断优化市场资金结构;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业内人士表示,北交所共建共享的市场生态正加速形成。过去四年中,北交所主动引导各方贯彻普惠金融理念,九成以上上市公司进行分红,市场合格投资者总数超950万户,公募、创投、QFII等积极参与,努力打造企业愿意来、中介愿意参与、投资者愿意投的良好局面。
鲁颂宾对此表示,将坚持开门办市场的理念,加强与各方的协同配合,营造服务良好生态。一是深化与政府部门的协同,优化与发改、工信、科技、国资等方面的沟通机制,共同做好专精特新等优质科创企业培育工作;二是做好与市场机构的对接,持续强化对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正向激励,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协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三是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动融入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探索完善企业、投资者、产品等方面的对外合作,稳步提升市场国际化程度。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四年来,北交所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核心作用体现在对新三板的龙头撬动作用和反哺功能,为更广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本选择和更广阔的资本舞台。
人民网记者 黄盛












